从近几年财报来看,桂林旅游公司自2020年以来已累计亏损近10亿元,其中2020—2022年连续三年亏损,2023年短暂盈利后亿策略,2024年再度陷入亏损。
1. 不良资产与战略失误拖累业绩
历史扩张的“包袱”:桂林旅游在2013年前后盲目收购低效资产,如桂圳投资置业、罗山湖旅游等,导致长期亏损。例如,丰鱼岩景区自2015年起连续亏损,挂牌12次仍无人接盘,成为“僵尸资产”;资江丹霞公司连续16年亏损,2024年亏损超2400万元。
资产减值压力大:2024年计提信用及资产减值损失1.52亿元,占亏损总额的70%以上,主要因政府关联方结算拖延、低效子公司债权减值等问题。
2. 传统“门票经济”模式失效
收入依赖单一:公司约70%收入来自景区门票和游船票,但客流量受新兴景区(如阳朔、兴坪)分流影响,2024年景区游客量同比下降11.5%。
成本刚性压缩利润:员工薪酬、折旧摊销等固定成本占比高(2024年占营收41%),叠加自然灾害(如2024年特大洪水导致游客量下滑8%)影响,毛利率从疫情前的40%降至27.5%。
3. 管理机制与市场竞争问题亿策略
国企体制僵化:管理层动荡、政企关系复杂导致决策效率低下,资产处置计划(如丰鱼岩转让)屡屡受阻。
同质化竞争加剧:贵州、重庆等地开发类似喀斯特地貌景区,削弱桂林传统优势;本地新兴景区通过差异化体验(如阳朔低空旅游、极限运动)分流客源。
4. 宰客乱象与口碑危机
负面形象影响客源:强制消费、出租车宰客、景区乱收费等问题频发(如阳朔打车乱要价、竹筏索要小费),社交媒体上大量投诉损害品牌形象。
监管与执法不足:宰客现象屡禁不止,部分商家通过“换壳”继续经营,职能部门协调不畅导致整治效果有限。
破局策略建议
1. 优化资产结构与治理机制亿策略
加速不良资产处置:通过“一企一策”剥离低效子公司(如丰鱼岩、资江丹霞),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混改,盘活存量资产。
强化市场化激励机制:改革国企考核体系,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,提升运营效率。
2. 产品创新与业态升级
开发多元化体验:借鉴西安“大唐不夜城”模式,打造沉浸式夜游(如漓江灯光秀)、研学旅行(喀斯特地貌科普)、康养度假(温泉疗愈)等新业态。
数字化赋能:建设智慧景区平台,推广电子票务、静音讲解设备,优化游客动线管理(如阳朔“i游阳朔”智能调度系统)。
3. 严控宰客乱象与服务质量提升
加强联合执法:建立跨部门快速响应机制,对宰客商家“零容忍”,实施“一次违规终身禁业”等重罚措施。
推动诚信体系建设:评选“诚信旅游示范区”,公开商家信用评级,鼓励游客通过平台实时反馈问题。
4. 区域协同与品牌重塑
整合全域旅游资源:联动阳朔、龙胜等周边区域,推出“桂林-阳朔-龙脊梯田”精品线路,避免同质化竞争。
国际营销与形象修复:利用央视春晚等平台宣传非遗文化(如火壶秀、漓江石画),吸引高端入境游客,重塑“山水+文化”品牌。
总结
桂林旅游的困境是传统文旅国企转型滞后、市场竞争加剧及管理漏洞的综合结果。破局需从资产优化、产品创新、严格监管三方面发力亿策略,同时借助数字化和全域旅游整合提升竞争力。若改革到位,“甲天下”的山水资源仍有望转化为可持续的盈利能力。
常胜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